今天在Westford lab,一个领导说我的blog写的还挺频繁,我说最近事情多,好久没空儿更新了,她说以后可以根据我的更新频率判断是否该加工作量了。
上个星期,在公司博客网上看到有个英国同事说,大老板之间的邮件都是很简短的,往往就是1、2行而已 – 邮件长短也反映了繁忙(效率)程度。
主席说,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用在企业博客人身上想必是忙时潜水、闲时挖坑吧。
本人服务于IBM中国软件实验室(上海)。本网页内容仅为个人思想,不代表IBM公司观点。
今天在Westford lab,一个领导说我的blog写的还挺频繁,我说最近事情多,好久没空儿更新了,她说以后可以根据我的更新频率判断是否该加工作量了。
上个星期,在公司博客网上看到有个英国同事说,大老板之间的邮件都是很简短的,往往就是1、2行而已 – 邮件长短也反映了繁忙(效率)程度。
主席说,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用在企业博客人身上想必是忙时潜水、闲时挖坑吧。
企业科研曾经创造了无数的科技创新,它们改变了世界:晶体管、激光、C语言、以太网、GUI、数据库、微处理器; Bell实验室、Xerox PARC、IBM Research,无数大企业的研究部门曾经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当我们回顾过去10年的企业科研成果时,似乎与20年前相比安静了许多;在分秒必争的时代,上市企业的工作周期是三个月:大家拼命努力的让季度末的数字更漂亮。三个月,是企业思考、计划、运行的内部周期 – 这让华尔街满意,可对企业科研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Irving的这篇blog很有借鉴意义,这是IBM高级管理人员对于当今世界科研创新动力来源的分析,在企业的研究部门人员纷纷披上西装”call 客户”的时候,未来的基础创新由谁来主导?大学、企业、政府?企业科研被客户需求驱动还是可以天马行空的自由驰骋?我们还需要在企业维持一支庞大的科研力量吗?他们整天埋头搞科研被称为象牙塔,他们关注客户被称为不务正业 – 好辛苦的企业科研人员,他们是在滋润的生活还是在2.0时代挣扎?
The Economist: The rise and fall of corporate R&D -Out of the dusty labs
Irving:Beyond the Ivory Tower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normal text note
有关Chinapay的帖子,自04年起我陆陆续续写了有4、5个,今天该收尾了。
晚上在楼下的信箱里收到中国银行的邮件,通知自2007年3月5日起,中国银行将停止在Chinapay上的跨行转帐业务;经访问中行网上银行网站并打中行95566电话咨询核实,中行自己目前尚未开通网上跨行转帐业务,转帐必须到柜台办理。
和星期二的广大股民朋友相同境遇,今天我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现在脑子里是04年的情形:每个月跑到天钥桥路的中国银行,排队取款,警惕的把钱放到随身带的小黑包里,然后走到汇金百货后面的民生银行,再把这笔每月按揭款存入民生卡内,这样的日子一直到发现Chinapay为止。
需要些时间研究一下支付宝、贝宝、快钱,看看能不能走弯路绕一下,要不和这位强人一样,开个证券帐户,没事儿免费转帐玩儿。
Chinapay, 一个没人疼的苦孩子。
春节长假比上班还忙,回家在成都呆了一个礼拜,赶回上海后马不停蹄的去为香港经济做贡献,回到家刚刚知道今年图灵奖的结果。
在网上看到Allen的照片和获奖介绍后,回想起04年曾经在Yorktown的Watson研究中心的餐厅里看到过”IBM退休老兵报告团”回到公司为年轻人传、帮、带,主席台上里除了慈祥的老奶奶Allen外,还有DRAM的发明人Bob Dennard。
根据对社会的贡献而言,Tim Berners-Lee在10年后获得图灵奖应属情理之内。
1. 文殊坊庙会
2. 字画拍卖
3. 看过今年春晚的都知道
4. 成都小吃
5. 豆花
6. 三大炮
7. 老玩具
8. 李伯清书院
9. 超级大火锅
10. 群涮火锅
11. 文殊院街
基于上述假设,平均一个程序员每天的薪资为4100/22(每月22个工作日)= 186块4,平均每行代码价值186.4/30 = 6块2,考虑到上海地区软件从业人员薪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粗略算算程序员们平均每写一行代码就能给自己的女友、太太挣上一枝情人节玫瑰花的钱。
一把玫瑰,放眼望去枝枝都刻着if, else, while, for, public, final, 还有data和data2。
黑客们近来很忙,他们凭着“熊猫烧香”,“共产”Vista、HD-DVD、蓝光DVD,重新风光的登上了大众的视野,貌似强大的诺顿、卡巴斯基、微软、索尼、好莱坞只能躲在角落里哭鼻子。
whboy比Symantec的工程师强吗;中/俄联合“团”黑队比微软专家牛多少;工业界数字版权保护加密算法已经沦落到被人随意凌辱的地步了?这一切都不是事实。
信息保护中的攻与守,似乎很符合自然界中的某些规律,比如减法比加法难,除法比乘法难,开根号比平方难,积分比求导难,不对称性在信息安全领域似乎同样成立。一个系统如果有200个漏洞,无论是TCP/IP bug还是缓冲溢出,黑客找到一个就可能在你的主页上激动的宣布占领这个如此不堪一击的高地,而系统管理员必须要堵住全部200个漏洞才能保住这个月的绩效奖金。 无论设计Vista激活系统还是DRM,设计者需要把几乎所有可能被攻击的因素考虑到,尽最大限度提高破解门槛,攻击者要做的就是在一个非完美的系统中找到一个下嘴处。
黑客的智慧很高,但是小智慧;设计开发者的的智慧很高,更是大智慧。如果要挑战自己的智慧,可以去尝试设计一个zero defect的系统,这会更刺激、更挑战。
好多天没更新博客,因为实在太忙了。粗略统计了一下,在过去的5天(包括双休日),一共发出了约100封电子邮件。下图是下午工作的时候抽空抓的一个屏,是我的Notes上的tab,1400×1050分辨率的机器上有些tab已经要通过扩展菜单才能看到了。
上面是PS后的分段图。 这里是原始图。
晚上花了些时间调整博客页面:主内容区被横向扩到900px;解决了烦人的URL自动换行的问题 – 这在右边sidebar里面的评论部分问题尤为严重,IE用户经常出现右边sidebar跑到了页面最下方。
comments里常常会贴些较长的URL,而IE在处理URL的时候由于没有空格符所以无法换行,页面被突出的URL顶出来,很难看。
找到了一份很实用的有关IE/FF文字换行的指南,利用里面提供的方法,修改了系统的style.css。现在长URL在IE中会自动换行,在FF中超出预设部分的内容会自动隐藏。
支持IE/FF自动换行(隐藏)的CSS定义(请尝试分别用IE和Firefox访问本贴,比较一下效果):
#wraptext {
width: 170px;
word-wrap: break-word;
overflow: hidden;
}
数据同步,是很多计算机软件都有的功能,用来帮助以实现两份数据的一致性。可我对同步却一直很小心谨慎,甚至尽量回避,因为要理解每个软件自己对同步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隐藏下的实现是很劳神的事儿。
刚用Notes的时候, 知道了要做“复制”,即服务器上的新邮件会下载到本地复本上;而本地复本上自上次复制后被删除的邮件,在新的复制过程中会从服务器端同时删除。这样“复制”下来,服务器和本地的拷贝完全一样。我有一次不小心,在本地批量删除了上百个邮件,于是不敢继续“复制”,生怕一损俱损。为了把服务器上保存着的那几百封邮件重新拷贝到本地,我选择了为远程邮件创建一个新复本。在新复本复制完成后,改文件名成当前本地邮件复本,同事删除老复本(绝对的笨办法,但我整个过程,自己可以完全理解并明确知道每一步的后果)。
iPod的“同步”,是要求iTunes上的资料库与iPod播放器里一致,通俗一点就是绑定:iTunes instance和iPod设备的绑定。如果要用自己机器上的iTunes上拷贝音乐到别人的iPod上,意味着要首先删除这个iPod上的内容,然后“同步”。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支持从iPod到iTunes的同步,即iPod上的歌曲覆盖iTunes的资料库(考虑到著作权问题)。如此一来,iPod的同步成了单向复制,不仅是内容只进不出,而且更换iTunes,会导致iPod上数据强制删除。
Windows Mobile的同步,我完全不用。每次通过USB接上PDA后,总是要问我要不要同步,我不知道它是让我把PDA里的新东西传递到PC上,还是PC上的东西传到PDA上,还是双方有了内容修改,彼此更换内容并达成一致。
Lotus EasySnyc我尝试用过一次,也没有太明白“同步”到底是从哪儿到哪儿:同步后如果PDA上更改,信息能否回到PC;PC上信息更改,是否能回到PDA上;双方同时更改,谁来覆盖谁?
所以在真正的同步操作发生前,用户几乎没有机会能了解到“同步”后究竟会导致哪些事情发生,哪里的数据最新、最可靠?整个过程可逆否?如果两边的数据都可以被独立修改的话,如此一来,数据同步和源代码版本控制便很类似了。代码控制提供的词汇比“同步”这两个词好,普通用户很容易理解它的含义:update(这个有点晦涩), check-in, check-out, add to control, commit,方向性都十分明确而且可以被理解。
如果还有新的软件需要“同步”功能,希望能在对话框上有类似下面这样明确的选项(不妨考虑用”下载”、”上传”这样更明确的词汇以避免混淆):
对于潜在的、需要作出取舍的选择,多透露一点实现细节,让操作结果变得可预测,有助于简化使用、树立用户对产品的信心。
最近和熊猫有关的新闻真不少,除了有给18只小熊猫起名外,最火的算是熊猫烧香病毒了。
熊猫这个香烧的好,至少比我去九寨沟时在寺庙里是被人忽悠烧了90块钱的高香要有意义的多了,这个香让人感受到久违了个人电脑气息,如雨后带着腥味儿的空气一般。
仿佛弹指一挥间,病毒从杀手堕落成了流氓,以前一上来就清分区表、format c:、del *.* /y、修改PE文件、烧BIOS、靠寄生在别人身上生存的代码,猥琐的变成了.exe, .dll, .scr,变成了可以通过rundll32调用的系统服务、浏览器工具条甚至还带着一个installer。早先杀人越货的勾当成了牟利、骗钱的下三流手段;编写病毒的高级程序员也堕落成用VB都可以开发病毒式Situational Applications的普通程序员;病毒的核心也由“技术”为主转变成以“骗”为主,而说到骗和骗术,不得不感叹这块辽阔土地上蕴藏的巨大资源。
在网络流氓丛生的年代,产了一个熊猫,管它烧香不烧香,它的确是当今病毒世界里的熊猫,被大家瞻仰,连源代码都开始放到网上供大家研究,我想不少三、四十岁IT老人快要流下激动的泪水了。
熊猫烧香的积极意义在于:
1. 教育电脑用户,病毒除了能弹出广告,偷信用卡号外,还能破坏你的文件系统;
2. 不能完全依靠浏览器的安全工具(popup killer;phishing detect),你需要一个实时的防病毒软件;
3. 骗子满街走,流氓不稀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每年春节回成都过年,我都会去熊猫基地看看,运气好的话能看到几个月大的小熊猫。这次是该我给它烧香了。
在http://demos.dfw.ibm.com/上,一共发布有超过500个软件产品、方案的演示视频,并提供10种语言的版本供选择,是绝好的IBM软件快速入门资料。
“Moving on“,是Irving告别自己长达37年的IBM职业生涯后,对未来的希望和规划。在今年6月正式退休后,Irving将会去MIT任教,并会继续在公司做part time工作。这位掌管IBM技术战略与创新的教父,可以考虑著书立说,谈谈这30多年来的成败,惠及我们扁平世界里的群体和Second Life中的芸芸众生。
Irving, move on…
在07年第一期程序员杂志上,蔡学镛在分析Flash Apollo的时候提到了Flash vedio,它的出现,尤其是在You的2006年,使得苦心经营流媒体的RealNetworks、Microsoft、Apple们建立的功业岌岌可危。
我更愿意把Flash video叫做“平民流媒体”、“快餐流媒体” – 普普通通的视频质量、无QoS管理的HTTP协议,却凭着丰富的平台与桌面支持,良好的可用性迅速走红。由于缺乏实时性和数据非持久性,Flash video甚至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streaming video,充其量可以叫“offline streaming”。它的流行,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大多数互联网用户认可并接受它,正如老百姓对“地铁房”的偏爱一般。
RealPlayer,就我的观察,在国内市场的最大用处就是播放网上打包好的RMVB格式的电视连续剧,谁还在乎它支持不支持SyncML呢?Microsoft Media,能让它在多平台多客户端上正常工作(如果可能的话)需要多个拥有计算机硕士学位的工程师和来自微软的支持。
其实这不是Flash vedio的胜利,它是平台与易用性的胜利、是长期以来宽带不宽的可怜下场,这是我在新浪上痛苦的看完丁俊晖单杆147分视频后的深刻体会。
PS: IBM内部的视频共享网站The River (BlueTube),采用了Flash video格式。
又是一个突击看片的星期六,从下午1点到晚上8点,连续看了4部电影(其中一部看到一半就边看边拖了,之后5分钟到底)。Catch是这个周末最值得回味的好电影,可以算是本人自《双瞳》后觉得最有看头的台湾电影了。
作为一个抓贼电影,Catch的身上有着类无间道的情节、石头的手法、古装探案戏的神秘感,收纳了台湾社会的众生像 – 政治、上流社会、名人、绯闻、欺骗和生存,这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好玩的电影。
聪明不仅是Catch,胡戈的007大战黑衣人也很聪明,看到光着膀子的胡戈在宾馆里数钱的时候,不得不说这个家伙表达出了让很多人共鸣的东西。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降龙十八掌大战布什的那儿段,音乐配的是唐朝的国际歌,太有意思了。另外,胡戈的声音不错,外语水平挺棒,呵呵。
我已经记不得上次访问http://www.yahoo.com是什么时候了,但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第一访问Yahoo是在96年上海展览馆举行的一次计算机展上,我在Yahoo搜索框里输入的第一个词是”disney”。
时过境迁,现在访问Yahoo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只是在每个周末花上5分钟清理一下Yahoo邮箱里的垃圾邮件。这个周末,还把以前Yahoo Groups上建立的邮件列表搬到了Google Groups上。我个人的感觉,是无处不在的花哨图片和闪烁的广告,让Yahoo精心设计的2.0风格狠狠打了折扣,就像穿着西装带袖套一般。下面是我能容忍个人门户设计的极限了,再多的图片和动画只能让人感到不安(想想那些Flash广告,里面一个西装男或者白领女,观赏他们的代价似乎只有得到一部热门电影的种子才勉强值得):
现如今,最好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都跑进了“lab”,Google lab, Yahoo lab (Research), Adobe Lab, 抓虾 lab,腾迅 lab,搜狗lab,已经快到了你说自己在开发部工作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地步。
正如二十多年前,外企进入中国,间接完成了落实中国知识分子政策的光荣任务;lab毫无疑问成为当下创新者的舞台,对于从业者来说,这戏不仅要看,更要学、要演、要当角儿。
这两天,和早先学校一个实验室的同学准备周末的聚会,几届师兄师弟师妹们难得聚在一起,免不了要整理一份通讯录。于是我们把用Excel做好的空表格拷贝到了Google spreadsheet上,让大家一起在线协同编辑,免去一份.xls文件传来传去,不停整理的麻烦。刚开始用的还不错,多个用户登上去,可以同时修改,还能通过Web进行群聊,但很快就出现了问题:很多收到编辑邀请的同学没有真正获得编辑的权限,只是View only。调研后,发现Google spreadsheet的硬伤:
1. 通过E-Mail邀请别人来共同编写电子表格,接收方必须有Google Account(否则View only也不行),但不必需要有GMail帐户;
2. 接收邀请人的E-Mail地址必须与其Google Account里的电子邮件地址一致。
强制注册是驱赶用户的最佳手段,Google spreadsheet成功的做到了。
快速的在线共享、协同编辑系统(或者说敏捷的),应该可以支持临时的快速文档共享和群体编辑(像百度贴吧一样,弱化用户验证);无状态的在线协作,一群人来了就写,边写边聊,写完就散。整个协同周期可长可短,短的甚至1、2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基本不需要注册、登录,一个URL到底。
对于mission不critical,data不sensitive的小圈子,一般的编辑任务完全够用了。
高用户体验的系统,不仅本身要简单、直接,还能成功限制用户思维的扩散,给人一种“可以100%驾驭的优越感” 。